-
中国熔断器行业起步于1950年代,开始全部照搬当时的苏联,品种少/结构陈旧/试验方法落后。七十年代末,彩电国产化工作推进了小型熔断器行业的发展,彩电配套的延时熔断器开始向国际标准靠拢. 中国第一个小型熔断器国家标准GB9364.-88等效采用了IEC60127的相应部分,修定后的GB9364-97和2011制定的GB9364.4则等同采用了IEC60127的相应部分,但该标准的第5,9,10部分至今还没有制定.一百多年前由爱迪生发明的保险丝用于保护当时昂贵的白炽灯,随着时代的发展,保险丝保护电子/电力设备不受过电流/过热的伤害,避免电子设备因内部故障所引起的严重伤害。 -
电气性能:熔断器串联在电子电路中,一般要求其电阻要小(功耗要小),当电路正常工作时,它只相当于一根导线,能够长时间稳定的导通电路;由于电源或外部干扰而发生电流波动时,也应能承受一定范围的过载;只有当电路中出现较大的过载电流(故障或短路)时,熔断器才会动作,通过断开电流来保护电路的安全。安全性:在熔断器分断电路的过程中,由于电路电压的存在,在熔体断开的间隙会发生电弧,高质量的熔断器应该尽可能地避免这种飞弧;在熔断器分断电路后,又应该能耐受加在两端的电路电压. -
当电流流过导体时,因导体存在一定的电阻,所以导体将会发热。且发热量遵循着这个公式:Q=0.24I2RT;其中Q是发热量,0.24是一个常数,I是流过导体的电流,R是导体的电阻,T是电流流过导体的时间。熔断器通电时因电流转换的热量会使熔体的温度上升,在负载正常工作电流或允许的过载电流时,电流所产生的热量和通过熔体,壳体和周围环境所辐射/对流/传导等方式散发的热量能逐步达到平衡;如果散热速度跟不上发热速度时,这些热量就会在熔体上逐步积蓄,使熔体温度上升,一旦温度达到和超过熔体材料的熔点时就会使它液化或汽化,从而断开电流,对电路和人身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。 -
一般保险丝由三个部分组成:一是熔体部分,它是保险丝的核心,熔断时起到切断电流的作用,同一类、同一规格保险丝的熔体,材质要相同、几何尺寸要相同、电阻值尽可能地小且要一致,最重要的是熔断特性要一致;二是电极部分,通常有两个,它是熔体与电路联接的重要部件,它必须有良好的导电性,不应产生明显的安装接触电阻;三是支架部分,保险丝的熔体一般都纤细柔软的,支架的作用就是将熔体固定并使三个部分成为刚性的整体便于安装、使用,它必须有良好的机械强度、绝缘性、耐热性和阻燃性,在使用中不应产生断裂、变形、燃烧及短路等现象; -
电力电路及大功率设备所使用的保险丝,不仅有一般保险丝的三个部分,而且还有灭弧装置,因为这类保险丝所保护的电路不仅工作电流较大,而且当熔体发生熔断时其两端的电压也很高,往往会出现熔体已熔化(熔断)甚至已汽化,但是电流并没有切断,其原因就是在熔断的一瞬间在电压及电流的作用下,保险丝的两电极之间发生拉弧现象。这个灭弧装置必须有很强的绝缘性与很好的导热性,且呈负电性。石英砂就是常用的灭弧材料。另外,还有一些保险丝有熔断指示装置,它的作用就是当保险丝动作(熔断)后其本身发生一定的外观变化,易于被维修人员发现,例如:发光、变色、弹出固体指示器等。